【塑化劑嬰兒】下一代過敏、肥胖、行為問題多


塑化劑對兒童的影響,塑化劑副作用,塑化劑發育,塑化劑嬰兒

台灣是塑膠王國,研究結果發現,孕期接觸塑化劑,下一代過敏、肥胖、行為問題多。塑化劑除了使孩子容易出現退縮行為,體內塑化劑濃度高的孩子,未來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可增加2.5倍之多;孕婦暴露於塑化劑,胎兒的代謝功能尚不健全,孩子罹患氣喘的風險將提高至少4.95倍。

兒童該如何減少塑化劑攝取?成功大學李俊璋教授的研究除了證實「洗手」有效,也證實了「少喝塑杯飲料」的重要性。針對三十位4~13歲女孩,李俊璋教授比較七種行為介入策略對她們尿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的影響:洗手、不使用塑膠容器、不吃塑膠袋裝或覆蓋保鮮膜的食物、不吃微波食物、不吃營養補充品、減少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護理用品(例如沐浴乳、洗髮精)的使用。結果發現,這七種策略都有用!其中又以洗手和少喝塑膠杯裝飲品最有效。李俊璋教授曾在2015年環境醫學國際研討會指出,研究是在夏天進行,所以女孩們喝的塑膠杯飲品大多是冷飲或冰飲,這顯示塑膠杯並不是只有裝熱飲才會有塑化劑溶出,冷飲也有。因此強烈建議孕婦和兒童,一定要盡量做到:用餐前用肥皂好好洗個手,少喝塑膠杯裝的冷熱飲。

如何洗掉身上或手上的塑化劑?因為塑化劑是脂溶性物質,用清水不容易去除,高雄醫學大學吳明蒼教授的團隊研究證實,用清水只有去除10%左右,用肥皂配合「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洗手程序則可以去除90%以上的塑化劑,至於各個不同品牌的肥皂,塑化劑的去除率大致相同,因此用普通皂就可以了。一般成年人、孕婦好好洗手,一定能把從手進口的塑化劑降到最低,至於稚齡兒童,手接觸嘴巴的機會比成人多得多,因此更需要嚴格把關,如果能在拿束西吃之前好好用肥皂幫他洗個手,也能大幅降低塑化劑的攝取。





分享摘自:毒懂你的生活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美妝部落格】彩妝控必看!化妝工具確實清潔,妝才乾淨!

【純棉定義】化學棉與天然棉有何不同呢?

【乾濕兩用巾】與傳統毛巾和紗布巾有甚麼不同?